• <strike id="0m8ki"><acronym id="0m8ki"></acronym></strike>
    <button id="0m8ki"><tbody id="0m8ki"></tbody></button>
  • 2020年《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全文一覽(3)

      (三)交通科技從“跟跑為主”到“跟跑并跑領跑”并行

      經過不懈努力,交通運輸科技創新能力大幅躍升,核心技術逐步自主可控,基礎設施、運輸裝備取得標志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中國的交通科技從跟跑世界一流水平為主,進入到跟跑、并跑、領跑并行的新階段。

      交通超級工程舉世矚目。高速鐵路、高寒鐵路、高原鐵路、重載鐵路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高原凍土、膨脹土、沙漠等特殊地質公路建設技術攻克世界級難題。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術、長河段航道系統治理技術以及大型機場工程建設技術世界領先。世界單條運營里程最長的京廣高鐵全線貫通,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長的蘭新高鐵,世界首條高寒地區高鐵哈大高鐵開通運營,大秦重載鐵路年運量世界第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雪山一號隧道通車。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開工建設。港珠澳大橋、西成高鐵秦嶺隧道群、洋山港集裝箱碼頭、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等系列重大工程舉世矚目。中國在建和在役公路橋梁、隧道總規模世界第一,世界主跨徑前十位的斜拉橋、懸索橋、跨海大橋,中國分別有7座、6座、6座,世界最高的10座大橋中有8座在中國。

      交通裝備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發展“國之重器”,交通運輸關鍵裝備技術自主研發水平大幅提升。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實現世界上首次時速420公里交會和重聯運行,在京滬高鐵、京津城際鐵路、京張高鐵實現世界最高時速350公里持續商業運營,智能型動車組首次實現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功能;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具備跨國互聯互通能力的時速400公里可變軌距高速動車組下線。盾構機等特種工程機械研發實現巨大突破,最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最大直徑硬巖盾構機、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等相繼研制成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基本保持同步。海工機械特種船舶、大型自動化專業化集裝箱成套設備制造技術領先世界,300米飽和潛水取得創新性突破。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支線客機ARJ21開始商業運營。快遞分揀技術快速發展。遠洋船舶、高速動車組、鐵路大功率機車、海工機械等領跑全球,大型飛機、新一代智聯網汽車等裝備技術方興未艾,成為中國制造業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智慧交通發展步伐加快。推進“互聯網+”交通發展,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管理和服務全面融合,提升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充分運用5G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裝備領域智能化不斷取得突破。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客運電子客票、聯網售票日益普及,運輸生產調度指揮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截至2019年底,229個機場和主要航空公司實現“無紙化”出行。全面取消全國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等新技術應用成效顯著,截至2019年底,全國ETC客戶累計超過2億,全路網、全時段、全天候監測以及信息發布能力不斷增強。北斗系統在交通運輸全領域廣泛應用,全國已有760萬道路營運車輛、3.33萬郵政快遞干線車輛、1369艘部系統公務船舶、10863座水上助導航設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強站、352架通用航空器應用北斗系統,并在3架運輸航空器上應用北斗系統,京張高鐵成為世界首條采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并實現自動駕駛等功能的智能高鐵。智慧公路應用逐步深入,智慧港口、智能航運等技術廣泛應用。智能投遞設施遍布全國主要城市,自動化分揀覆蓋主要快遞企業骨干分撥中心。出臺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管理規范和封閉測試場地建設指南,頒布智能船舶規范,建立無人船海上測試場,推動無人機在快遞等領域示范應用。

      三、服務決戰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小康

      全面奔小康,關鍵在農村;農村奔小康,交通要先行。中國將交通扶貧作為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支撐,全力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堅實保障。

      (一)堅決打贏交通扶貧脫貧攻堅戰

      把扶貧作為新時代交通運輸發展的重要使命,完善扶貧規劃政策體系,創新扶貧工作模式,做到“扶貧項目優先安排、扶貧資金優先保障、扶貧工作優先對接、扶貧措施優先落實”,以超常規的舉措和力度,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加強交通扶貧規劃設計。完善交通扶貧頂層設計和政策體系,制定交通扶貧規劃、實施方案、行動計劃,實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建設扶貧規劃綱要(2011-2020)》《“十三五”交通扶貧規劃》《關于進一步發揮交通扶貧脫貧攻堅基礎支撐作用的實施意見》等規劃和政策文件,將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1177個縣(市、區)全部納入支持范圍。以深度貧困地區為重點,加快國家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改造建設,打造“康莊大道路”“幸福小康路”“平安放心路”“特色致富路”,推動交通建設項目盡量向進村入戶傾斜。

      創新精準交通脫貧模式。加強統籌設計,建立健全五年規劃、三年行動計劃、年度計劃相互銜接的規劃計劃體系,分省細化年度計劃,建立臺賬,壓茬推進。加大“扶志”“扶智”工作力度,做好對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宣傳、教育、培訓、科技推廣,動員鼓勵貧困群眾參與農村公路建設,吸納貧困家庭勞動力參與護路等工作。

      持續加大交通扶貧資金投入。大幅提高貧困地區交通建設中央投資補助標準,2012年至2020年安排貧困地區公路建設的車購稅資金超過1.46萬億元,占同期全國公路建設車購稅資金的61.3%,帶動全社會投入超過5.13萬億元。國家高速公路、普通國道補助標準分別由“十二五”時期平均占項目總投資的15%、30%,提高到“十三五”時期的30%、50%左右。鄉鎮、建制村通硬化路補助標準提高到平均工程造價的70%以上。通過優化中央預算內投資、車購稅等資金支出結構,統籌加大各級各類資金傾斜力度,確保政策落地、資金到位、項目實施。

      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發揮交通在脫貧攻堅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摘帽當好先行、做好支撐。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支持力度,新增資金、新增項目、新增舉措進一步向“三區三州”(注1)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2016年至2020年,安排車購稅資金2746億元支持“三區三州”交通項目建設,其中農村公路資金781億元。

      (二)“四好農村路”建設推動貧困地區交通高質量發展

      道路通,百業興。以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簡稱“四好農村路”)為牽引,積極推進貧困地區建設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客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大力提升城鄉客貨運輸服務水平,貧困地區交通落后面貌發生根本改變。

      貧困地區綜合交通網絡加快形成。缺少足夠的交通基礎設施是貧困地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2016年至2019年,國家支持貧困地區改造建設了國家高速公路1.7萬公里、普通國道5.3萬公里,建成內河航道約2365公里。貧困地區縣城基本實現了二級及以上公路覆蓋,許多貧困縣通了高速公路,不少地方還通了鐵路、建了機場,干支銜接的高等級內河航道網絡不斷完善。貧困地區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加快形成,曾經“山里山外兩重天”的局面徹底改變。

      “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效顯著。以200個“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為引領,推動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落實農村公路建設“七公開”(注2)制度,強化貧困地區交通建設管理和質量控制,優化農村公路路網結構,大力推進“路長制”,健全“四好農村路”建設長效機制。完善和落實省、市、縣、鄉鎮、村五級責任,清晰界定工作職責,結合事業單位和鄉鎮機構改革,完善縣鄉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推動農村公路“滿意工程”建設,推廣建養一體化等建設養護模式。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開展路域環境整治。統籌城鄉客運資源,創新農村客運發展模式,整合交通、郵政、供銷、電商等資源,推進了貧困地區農村物流發展。“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

      “出行難”得到有效解決。農村公路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為歷史。截至2019年底,全國實現了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截至2020年9月,實現了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100%通客車。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建制村為網點的交通網絡初步形成,鄉村之間、城鄉之間連接更加緊密,6億農民“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三)交通助推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破解了長期以來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為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村公路助力廣大農民奔小康。農村公路發展,重點在“建”,目標在“通”。2012年至2019年,中國新改建農村公路208.6萬公里(其中貧困地區約110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420.1萬公里,貧困地區新增5.1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2016年至2019年,貧困地區建設約9.6萬公里通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的硬化路,建設45.8萬公里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農村公路運行安全條件全面改善。出臺《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農村公路建設質量管理辦法》《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加快推進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制修訂工作。出臺《關于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的意見》及相關配套制度,推進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長效機制。2012年至2019年,通行客車的建制村新增5.4萬個。加快建設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節點體系建設,推進農村物流發展,2019年農村地區收投快件超150億件,工業品下鄉、農產品出村、快遞服務入戶等運輸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鐵路扶貧助力全面小康。持續提升貧困地區鐵路網覆蓋通達水平,加快連接貧困地區鐵路規劃建設,完善貧困地區鐵路網絡。截至2019年底,國家向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累計投入3.3萬億元,占鐵路基建總投資的78%。新投產鐵路覆蓋了274個國家級貧困縣,助力融入“高鐵經濟圈”。運用大數據分析,優化貧困地區旅客列車開行方案,2019年日均開行途經貧困地區的旅客列車2328列,開行旅游扶貧專列594列,帶動了沿線旅游、商貿、餐飲等產業發展和消費升級。精準開行農產品“點對點”運輸專列、集裝箱快運班列和高鐵快運等,2018年以來累計運送貧困地區貨物17.1億噸。

      “交通+”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積極推動“交通+‘旅游’‘產業’‘扶貧’”等發展新模式,推動貧困地區交通與產業深度融合。2012年至2019年,貧困地區新改建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約5.9萬公里。大力推進“交通+快遞”扶貧工程,整合交通運輸、供銷、商貿、電商、郵政快遞等資源,開展無人機物流配送應用試點,2018年全國郵政企業累計實現農村電商交易額1.4萬億元。“交通+特色農業+電商”“交通+文化+旅游”“交通+就業+公益崗”等扶貧模式不斷創新發展。特色產業因路而起、因路而興,為廣大農民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

      農村交通有力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將農村公路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村容整潔”和“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切入點,同步開展公路沿線綠化以及沿途村鎮的美化建設,將農村公路打造成一道道靚麗的鄉村風景線。農村公路的暢達,帶動了農村人居環境同步改善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同步提升,推動了城鄉經濟一體化加快發展,廣大農村因路而富、因路而美。

    鄭重聲明:用戶在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與股民學堂立場無關,所發表內容來源為用戶整理發布,本站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山县| 井陉县| 育儿| 同仁县| 商水县| 滨州市| 莱芜市| 广汉市| 柞水县| 佛冈县| 三台县| 海伦市| 自贡市| 马鞍山市| 武清区| 柘城县| 太谷县| 定安县| 峨山| 惠水县| 芒康县| 镶黄旗| 姜堰市| 逊克县| 收藏| 长葛市| 姜堰市| 体育| 盖州市| 永德县| 铁岭县| 仁布县| 如皋市| 双流县| 新河县| 黔西| 那坡县| 宾阳县| 修文县| 祁门县|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