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全文一覽(4)
四、推進交通治理現代化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交通運輸體量龐大、情況復雜且處于快速發展當中,交通治理難度大。中國立足本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大力推進交通治理現代化,通過改革創新釋放技術和市場活力、提升治理效能,促進了交通高質量發展。
?。ㄒ唬┩七M交通治理體系改革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積極推進綜合交通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完善法律法規,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基本形成,適應新時代國家發展的交通運輸治理體系逐步健全。
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升行業治理能力為重點,持續深化交通運輸體制機制改革。2013年形成由交通運輸部管理國家鐵路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郵政局的大部門管理體制架構,交通運輸大部門制主體組織架構基本建立。深入推進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的公司制改革工作,兩家公司分別更名為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建立健全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和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省級綜合交通運輸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大部分省份基本建立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或運行協調機制。組建國家鐵路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實現鐵路政企分開。民航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機場公安體制、運輸價格、民航業投資準入機制、空管系統體制機制等改革有序推進。郵政體制改革有序推進,郵政改革配套措施不斷完善。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穩步推進,整合執法隊伍,理順職能配置,減少執法層級,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監管有力、服務優質的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體制逐步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協調機制初步建立,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專項規劃之間的銜接平衡不斷加強。通過改革,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各種運輸方式進一步融合,交通運輸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行業現代化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交通運輸法治政府部門建設持續深化。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以“法治政府部門”建設工程為載體,把法治貫穿交通運輸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和安全生產全過程各方面,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提供堅實保障。依法行政制度基本確立,行業立法、執法監督、行政復議與應訴、法治宣傳教育和普法等工作機制逐步健全。加快推進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行業立法,綜合交通運輸法規體系已基本建成。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行業發展改革領域,制定和修訂鐵路法、公路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港口法、航道法、民用航空法、郵政法等行業龍頭法。出臺和制修訂水上水下活動通航安全管理規定、交通運輸標準化管理辦法等行業急需的規章,穩步開展規章規范性文件清理。
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逐步放寬市場準入門檻,持續清理交通運輸領域各類不合理和非必要罰款及檢查,建立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深入落實交通運輸領域各項減稅降費政策,降低物流稅費成本。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取消中介服務等行政審批事項,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推行“雙隨機、一公開”(注3)監管工作,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推動跨省大件運輸等并聯許可系統全國聯網。加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推進新業態協同監管,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模式進一步創新,市場環境更加公平有序。優化行政審批服務方式,推廣交通運輸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企業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服務,辦事效率顯著提升。交通運輸“放管服”改革,推動了優化營商環境向縱深發展,激發了交通發展活力,提高了政府服務效能,促進了交通運輸行業健康發展。
(二)推進交通運輸綠色發展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交通運輸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日益完善,節能降碳取得實效,環境友好程度不斷增加。
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節能減排,努力建設低碳交通,走出一條能耗排放做“減法”、經濟發展做“加法”的新路子。嚴格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著力提升交通運輸綜合效能,全國鐵路電氣化比例達到71.9%,新能源公交車超過40萬輛,新能源貨車超過43萬輛,天然氣運營車輛超過18萬輛,液化天然氣(LNG)動力船舶建成290余艘,機場新能源車輛設備占比約14%,飛機輔助動力裝置(APU)替代設施全面使用,郵政快遞車輛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的保有量及在重點區域的使用比例穩步提升。全國942處高速公路服務區(停車區)內建成運營充電樁超過7400個,港口岸電設施建成5800多套,覆蓋泊位7200余個,沿江沿海主要港口集裝箱碼頭全面完成“油改電”。綠色交通?。ǔ鞘校?、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等示范工程,年節能量超過63萬噸標準煤。通過中央車購稅資金,支持建設綜合客運樞紐、貨運樞紐、疏港鐵路,統籌推進公鐵聯運、海鐵聯運等多式聯運發展,推進運輸結構調整。
強化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牢固樹立為國家長遠發展負責、為子孫后代負責的理念,著力推動交通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節約型轉變。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三條控制線(注4)劃定落實,統籌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交通運輸各領域融合發展,推動鐵路、公路、水路、空域等通道資源集約利用,提高線位資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采用低路基、以橋(隧)代路等,加強公路、鐵路沿線土地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加強航道建設的生態保護和綠色建養,推進航道疏浚土綜合利用,嚴格港口岸線使用審批管理與監督,提高岸線使用效率,探索建立岸線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推動廢舊路面、瀝青、廢舊輪胎、建筑廢料等材料資源化利用。高度重視和推進快遞包裝的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大力推進可循環中轉袋全面替代一次性塑料編織袋,電子面單(注5)使用率達98%。
強化大氣與水污染防治。堅決打好交通運輸領域污染防治攻堅戰,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治理環境污染。在沿海和長江干線等水域設立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按照國際公約要求對進入中國水域的國際航行船舶實施船用燃油硫含量限制措施,推動船舶使用清潔能源和加裝尾氣污染治理裝備,建立船用低硫燃油供應保障和聯合監管機制。執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國家強制性標準,推動港口船舶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接收處置設施建設,開展港口粉塵污染控制。在全國沿海實施“碧海行動”(注6)計劃,打撈存在污染環境風險和影響海上交通運輸安全的沉船沉物。加快老舊和高能耗、高排放營運車輛、施工機械治理和淘汰更新,推進實施機動車排放檢測與強制維護制度(I/M制度)。中央財政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淘汰國Ⅲ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全面開展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2012年至2019年全國機動車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5.2%。
加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行“避讓—保護—修復”模式,推進生態選線選址,強化生態環保設計,避讓耕地、林地、濕地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國土空間。在鐵路、公路、航道沿江沿線開展綠化行動,提升生態功能和景觀品質。鐵路、公路建設工程注重動物通道建設,青藏鐵路建設的動物通道有效保障了藏羚羊的順利遷徙及其他高原動物的自由活動。港口碼頭建設和航道整治注重減少對水生態和水生生物的影響,建設過魚通道,促進魚類洄游。組織實施公路港口生態修復總面積超過5000萬平方米。推進長江非法碼頭、非法采砂整治,截至2019年底,完成1361座非法碼頭整改,改善了生態環境條件,更好保障了長江防洪、供水和航運安全。
(三)加強安全防控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斷提升交通運輸業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特別是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加強安全治理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推進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交通,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出行提供安全運輸保障。
交通安全防控能力顯著提升。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施策,深化和完善交通運輸平安體系,持續完善安全生產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控制機制,下大力氣減少重特大交通運輸安全事故,牢牢守住交通安全生產底線。2012年以來,未發生重大鐵路交通事故,2019年鐵路運輸事故死亡人數和10億噸公里死亡率與2012年相比分別下降46.1%和53.8%。普通公路較大、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起數連續下降,發生較大以上等級事故和死亡人數與2012年相比分別下降55.9%和60%。2019年,未發生重大等級水上交通事故,較大等級以上事故和死亡人數與2012年相比分別下降68.5%和69.4%。民航實現運輸航空持續安全飛行112個月、8068萬小時的安全新紀錄。
交通應急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加強交通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及時防范化解交通重大安全風險,有效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實施高鐵安全防護工程,推進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集中開展高鐵沿線環境綜合整治,消除高鐵沿線環境安全隱患6.4萬處,深入推進普速鐵路安全環境整治。實施鄉道及以上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和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累計實施88.9萬公里,改造危橋4.7萬座,車輛運輸車治理取得決定性成效。加強海上搜救和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處置,建立政府領導、統一指揮、屬地為主、專群結合、就近就便、快速高效的海上搜救工作格局,配備70余艘專業救助船舶、120多艘打撈船舶、20余架專業救助航空器,建立20余支應急救助隊,基本建成以專業救撈力量、軍隊和國家公務力量、社會力量等為主要力量的海上搜救隊伍。2012年至2019年,全國組織協調海上搜救行動1.6萬次,派出搜救船舶7.2萬艘次、飛機2780架次,成功救助遇險船舶1.1萬艘、遇險人員12.2萬人,搜救成功率達96.2%。
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能力顯著提升。科學高效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健全工作體系,提升應急能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國果斷做出“一斷三不斷”(注7)部署,適時推出鐵路“七快速”(注8),公路“三不一優先”(注9),水運“四優先”(注10),民航客運“五個一”(注11)、貨運“運貿對接”(注12)以及郵政“綠色通道”等政策措施,一方面全力阻斷病毒通過交通工具傳播,另一方面保障全國各地應急物資運輸和人民生活需求,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了有力支撐。
五、推動構建全球交通命運共同體
中國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深化與各國在交通領域合作,積極推進全球互聯互通,積極參與全球交通治理,認真履行交通發展的國際責任與義務,在更多領域、更高層面上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推動構建全球交通命運共同體,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助力共建“一帶一路”
共建“一帶一路”承載著人們的美好夢想。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與有關國家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共同打造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幸福之路。
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注重發揮交通運輸對于推進全球連通、促進共同繁榮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加強與各國在交通互聯互通領域互利合作。扎實推進巴基斯坦1號鐵路干線升級改造項目(ML1)、中尼(泊爾)跨境鐵路合作項目以及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建設。中國企業參與建成蒙內鐵路、亞吉鐵路、巴基斯坦拉哈爾“橙線”軌道交通項目等鐵路。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3.1萬列、通達21個歐洲國家的92個城市。合作建成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蘇庫爾——木爾坦)、喀喇昆侖公路二期(赫韋利揚——塔科特)、昆曼公路、中俄黑河公路大橋、同江鐵路大橋等公路、橋梁項目。參與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等海外港口的建設和運營。在有關國家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以鐵路、公路、航運、航空為重點的全方位、多層次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加快形成,區域間商品交易、流動成本逐漸降低,促進了跨區域資源要素的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
推進國際運輸便利化。積極推進政策、規則、標準“三位一體”聯通,為互聯互通提供機制保障。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合作平臺,與19個國家簽署22項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分別與比利時、阿聯酋、法國簽署機動車駕駛證互認換領雙邊協議;與6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70個雙邊和區域海運協定,海運服務覆蓋沿線所有沿海國家;與26個國家(地區)簽署單邊或者雙邊承認船員證書協議,與新加坡簽署電子證書諒解備忘錄,便利船舶通關,引領和推進電子證書在全球航運業的應用進程;建立中歐班列國際鐵路合作機制,與22個國家簽署郵政合作文件,實現中歐班列出口運郵常態化運作;與100個國家簽訂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截至2019年底,中外航空公司在中國通航54個合作國家,每周運行6846個往返航班,與東盟、歐盟簽訂了區域性航空運輸協定。建立中日韓俄四國海上搜救合作機制,與印尼國家搜救局簽訂部門間海上搜救合作備忘錄。國際運輸便利化推動了中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更加緊密、往來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
?。ǘ┓e極推動全球交通治理體系變革
當前,全球交通治理體系面臨一系列新課題,迫切需要變革創新,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好助力和支撐。中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積極推動全球交通治理體系建設與變革,努力為全球交通治理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共謀全球交通治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認真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加入近120項交通運輸領域多邊條約,積極參與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鐵路合作組織、國際鐵路聯盟、世界道路協會、國際運輸論壇、國際海事組織、國際民航組織、萬國郵政聯盟等國際組織事務,多次當選或連任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萬國郵政聯盟相關理事會理事國,積極主辦世界交通運輸大會等國際會議。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框架下的交通領域可持續發展目標,攜手其他發展中國家推動交通可持續發展全球治理改革,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推動全球氣候治理。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積極承擔符合自身發展階段和國情的國際責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積極引導全球海運溫室氣體減排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在全球航空減排市場機制制定和實施進程中努力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ㄈ┘訌妵H交流與合作
中國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與各國深入開展交通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拓展廣度深度,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擴大開放合作“朋友圈”。依托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運輸合作分委會、中美交通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交通部長會議等平臺,深化交通可持續發展合作,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發揮積極作用。秉持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加強與周邊國家交通合作,推動建立中日韓運輸與物流部長會議、上海合作組織交通部長會議、中國-東盟(10+1)交通部長會議、中老緬泰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聯合協調委員會等合作機制,以及中俄、中朝界河航道航行管理機制。推動建立并參與亞太海事局長會議、中國-東盟海事磋商機制會議等區域合作機制。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GMS)、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機制下的交通合作,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秉持正確義利觀,積極開展與相關國家的海事能力建設和技術合作項目,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編制、能力建設等方面支持和援助。通過廣泛深入的交流合作,推動形成市場合作互利共贏、成果經驗互鑒共享的開放新格局。
開展國際抗疫合作。新冠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中國加強與其他國家交通領域抗疫合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推動國際海事組織向174個成員國、有關國際組織轉發《船舶船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操作指南》《港口及其一線人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等多份文件。中國民用航空局向40多個重點通航國家民航部門分享《運輸航空公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國家郵政局通過萬國郵政聯盟向其192個成員國分享《中國郵政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指導手冊》。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辦“中日韓運輸與物流部長會議特別會議”“中國-東盟交通部長應對新冠疫情特別會議”“第19次中國-東盟交通部長會議”,發布部長聯合聲明。建立抗疫援助物資國內綠色運輸通道,成立國際物流工作專班,實施包機串飛、商業航班、海陸聯運、中歐班列等多式聯運方式,全力支持做好抗疫援助物資運輸保障工作。截至目前,已向150個國家和7個國際組織提供了294批次抗疫物資援助和支持,向33個國家派出援外醫療專家組35隊262人。
六、中國交通的未來展望
中共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中國的交通運輸迎來更加寶貴的“黃金時期”。
交通高質量發展更加緊迫。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交通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大空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特點,對交通運輸服務需求更加旺盛、更加多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給交通運輸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傳播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使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運轉嚴重受阻,氣候變化給生態系統安全及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現實和潛在威脅。
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加快構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交通強國,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適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變化,建設人民滿意交通,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效率和服務品質的要求更高;服務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方位提升交通保障能力,保持交通基礎設施適度超前發展、充分發揮交通先行作用的要求更高;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轉變交通發展方式,提高安全智慧綠色發展水平,提升安全防控、應急處置和救援保障能力,推進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更高;支撐全方位對外開放,強化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面向全球的運輸服務網絡的要求更高。
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交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牢把握“先行官”定位,適度超前,推動交通發展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由各種交通方式相對獨立發展向更加注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變,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努力建設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F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滿意度明顯提高,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能力顯著增強。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城鄉區域交通協調發展達到新高度。基本形成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的“全球123快貨物流圈”,旅客聯程運輸便捷順暢,貨物多式聯運高效經濟。智能、平安、綠色、共享交通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城市交通擁堵基本緩解,無障礙出行服務體系基本完善。交通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建成,交通關鍵裝備先進安全,人才隊伍精良,市場環境優良?;緦崿F交通治理現代化。交通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交通運輸全面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結束語
中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交通將更好履行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官”使命,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讓交通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基礎。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各國面臨疫情沖擊和經濟衰退雙重挑戰,交通運輸對于全球團結抗疫、推動經濟增長十分重要。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強交通國際交流合作,與世界各國一道,更好推進全球互聯互通、民心相通,為建設繁榮美好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注1:“三區三州”是中國國家層面的深度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都較差。其中:“三區”是指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甘肅、云南四省涉藏州縣及南疆的和田地區、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四地區;“三州”是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注2:“七公開”為:建設計劃公開、補助政策公開、招標過程公開、施工管理公開、質量監管公開、資金使用公開和竣(交)工驗收公開。
注3:“雙隨機、一公開”是指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注4:“三條控制線”是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
注5:電子面單,是向商家提供的一種使用不干膠熱敏紙打印客戶收派件信息的面單,也被稱為熱敏紙快遞標簽、經濟型面單、二維碼面單等。
注6:“碧海行動”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公益性民生工程,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家戰略實施,建設綠色交通、平安交通所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2014年起,交通救撈系統連續6年執行了“碧海行動”沉船打撈任務,累計打撈沉船79艘。
注7:“一斷三不斷”是指堅決阻斷病毒傳播渠道,保障交通網絡不斷、應急運輸綠色通道不斷、必要的群眾生產生活物資運輸通道不斷。
注8:“七快速”是指應急運輸物資快速受理、快速配空、快速裝車、快速掛運、快速輸送、快速卸車、快速交付。
注9:“三不一優先”是指對應急運輸車輛做到不停車、不檢查、不收費、優先通行。
注10:“四優先”是指應急運輸船舶優先過閘、優先引航、優先錨泊、優先靠離泊。
注11:“五個一”是指一個航司一個國家只保留一條航線,一周最多執行一班。
注12:“運貿對接”是指外貿外資企業與航空運輸企業供需精準對接。
- 上一篇:嶗山啤酒中獎500聽事件始末:公司承認工作不嚴謹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