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微信公開課Pro版微信之夜全文一覽:張小龍說了什么?(2)
視頻號是什么?
視頻號是一個人人都可創作的短內容平臺。
所以它是公開領域的內容平臺,就不能基于微信號來創作了。
因此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需要有一種新的ID(身份)。長期以來,微信的最大價值是每個人的微信ID。比如微信支付能很順暢,因為錢包跟著個人ID走,這是非常自然的。就像你現在只拿身份證也能取錢一樣。但這個ID是通訊和社交領域的,因此是私密的。因此,微信的用戶并不能公開對非好友說話。即便評論了,別人也無法聯系你。這對于社交領域當然沒有問題。但對于公開領域,需要新的身份。而在一個產品里,承擔兩個身份,其實是很有挑戰的。
而這個新的ID,還必須特別方便,不至于在各個場景里遇到身份的沖突。所以處理得不好,雙ID會讓系統變得非常復雜。比如你評論,就需要選擇用哪個ID來評論。
但是這個ID的意義又特別大,一旦走出這一步,意味著微信不再局限于社交領域,而是進入到公開信息領域。
因此視頻號的意義,與其說是視頻,不如說是“號”。因為有了一個公開的號,意味著每個人都有了一個公開發聲的身份。
比如,直播,在視頻號里做得很順利。在視頻號之前,我們是沒法做直播的,最多做到群內直播,那還是屬于群通信的范疇。但有了視頻號這個ID,每個人可以迅速開通自己的直播。這里,ID才是基石。它可以承載視頻內容,可以承載直播,可以承載小程序等。
我記得當時有個方案是,每個進視頻號的人要創建一個視頻號ID,用這個ID來瀏覽和評論內容。我說不對,瀏覽者應該是微信身份,而不應該強迫每個人開一個新的身份才能看和評論。幸好當時選擇了這樣一條路徑,不然就沒有后來的社交推薦體系了。其實產品的迭代是由無數這樣的選擇組成的。
ID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是針對機構的。
大家知道PC時代每個機構都有一個官方網站。其實微信一直在尋找PC時代的“官方網站”的替代物。做公眾號的時候,我們希望公眾號就是一個機構比如企業的官網。做小程序的時候,我們希望小程序就是官網。現在,我們希望視頻號是每個機構的官網。這是合理的,官網是需要進化的。所以未來視頻號會承接一個機構的很多服務內容,并不局限于視頻。比如一個企業的服務,可以通過小程序的方式,展示在視頻號下面。
所以我開玩笑說,如果有一天我們在每一個廣告牌下面,都能看到廣告主的視頻號的二維碼,那就說明視頻號做成了想要的官網了。
第一個版本其實只是搭建了這樣一個ID體系。和公眾號的很類似,但是比公眾號的門檻低很多,普通微信用戶可以立即開通它。
內容表現上,只是一個簡單的信息流,混合了關注的,朋友匿名點贊的,和系統推薦的內容在里面。
但這樣的效果并不好。因為是灰度,量不大,因此也吸引不到大量的創作者來貢獻內容,因此推薦的內容也一般般。
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希望推薦的質量能夠好起來。我們組建了三個做推薦算法的團隊,每個團隊十幾個工程師。希望各自用不同方法去找到推薦的最優解。
應該說我們在算法領域沉淀應該還是很深的,搜一搜背后是個幾百工程師的搜索技術團隊,同時我們自己研發的語音識別和機器翻譯,都是國內的一流水準。對了,外界一直有人說我們的語音識別用的是第三方的技術,其實我們從未用過第三方的,一直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F在微信里面的語音識別每天翻譯的語音條目在五億條以上。
雖然搜索團隊有很強的算法技術人員,但是,我還是把他們從搜索團隊抽調出來進入到視頻號團隊來工作。因為閉環的小團隊才能迅速迭代。
推薦團隊很努力,但頭幾個月的滾動特別困難,似乎陷入了死結,就是內容不好看就沒有瀏覽量,就導致沒有人貢獻內容,所以推薦系統也推不出好內容,然后繼續沒有好的內容看。
5月份的時候,我們做了視頻號最重大的一個改變。因為經過幾個月的灰度,表明在現有的內容下,基于機器推薦是走不通的。對比朋友點贊的內容,雖然當時朋友點贊還是匿名的,和機器推薦的內容來對比,我發現,機器推薦的遠不如人工(或者說朋友)推薦的精彩。既然這樣,就應該以實名點贊的社交推薦為主,機器推薦為輔。
當時我給的理由是,我們所看的書,大部分是因為周圍有人推薦而去看,而不是網上書店推薦的書。你少看幾個機器推薦的內容不會覺得可惜,但錯過了朋友們都在看的內容會覺得可惜。這是視頻號能借助社交推薦起來的理由。
于是五月份開始了變更最頻繁的兩周,幾乎每兩天就要更新一個版本。然后發布了基于朋友點贊的新的灰度版本,終于看到了上揚的數據,用戶的留存非常高。
所以6月視頻號的用戶到了一個量級。數字其實不重要,但對于一個內容形態的產品來說,一定量級的用戶意味著解決了生死問題,即流量的循環起來了。
這是一種典型的微信style的產品方法,即通過產品而非運營的方法,找到事情的撬動點,通過產品能力讓事情運轉起來。
有這個用戶基數說明生存下來了,這時候就可以開始做基礎功能的完善了,比如直播能力等。沒有過生死線的話,做再多功能也是白搭。
在這里,是社交推薦發揮了作用,當時機器推薦的占比非常小,留存也非常低,我們也差點就放棄了機器推薦。但是,并不是說機器推薦沒有用,而是要在內容豐富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
插一個小故事,6月份的時候,那時社交推薦的新版還在開發吧,我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斷言:未來有一天,視頻的播放量,關注,好友推薦,機器推薦的消耗比例,應該是1:2:10。即,一個人應該平均看10個關注的視頻,20個朋友贊的視頻,100個系統推薦的視頻這樣的比例。
當時是這么解釋的:
內容分兩種,一種是你需要花腦力去理解的知識性信息,是學習;一種是不需要花腦力的思維舒適區的消費類的信息,是娛樂。朋友贊是朋友強迫你去獲取你未必感興趣的知識性信息,屬于學習類的;機器推薦,是系統投其所好而讓你很舒服的瀏覽你喜歡的消費性信息,屬于娛樂類的。關注里面兩種信息都有。
因為關注的東西你已經知道大概會是什么了,反而不會太有吸引力,因此是1。朋友贊雖然看起來累,但是不能錯過,所以是2。而系統推薦,符合懶人原則,是大多數人都更容易消費且獲得舒適感的信息,所以是10。
但是我們現在的大盤數據,并不是這個比例。現在朋友贊產生的整體vv,是機器推薦的2倍。
于是我讓數據同事統計了一下,只拿有關注的用戶來看。有關注的用戶目前極少,屬于活躍用戶,所以代表了未來活躍用戶的行為。前幾天的數據是,有關注的用戶,人均在三個tab產生的vv,差不多是1:2:9。拿到這個結果時我非常吃驚。它只是一種粗略的估計,并不是說預測特別準確,而是說我們做東西的習慣是,如果這樣做,應該先推理出來一個結果,然后用數據去驗證,才能檢驗方向是不是對的。
我估計未來這個9還會變得更大。因為這是和內容豐富度相關的。
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說當機器推薦這個9變得越來越大,不是不符合用完即走嗎。用完即走跟時間長短無關,跟效率有關。我們從來不會關注用戶在微信里停留的時長,那不是我們的目標。當用戶想要看內容的時候,不管是文章還是視頻,如果他花了很多時間看,只能說明微信里面有很多值得看的內容,而不是要刻意去消耗他的時間。
什么是視頻
過程中還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即究竟什么是視頻的問題。
說到視頻,大家會想到手機相冊里面的視頻文件。就像朋友圈,只能上傳相冊的視頻。我們也確實是通過這個方式,來希望朋友圈里的視頻更多的是用戶自己拍攝的視頻。
但視頻文件其實是會消失的。
從Windows轉到蘋果手機的用戶,都會遇到一個問題,以前的文件和文件夾去哪里了。在iOS里,沒有了文件的概念。文件被各個應用自己定義了。這是把文件應用化了,即文件不能脫離應用而存在,一旦脫離了,就是沒有意義無法解釋的數據。
這是一種很好的觀念。
原始視頻只是數據,它沒法關聯到其他信息,如創作者,觀眾數,評論等。它還需要存在本地,數據丟了就丟了。
因此未來的視頻應該是一種結構化數據。它存在云端,有所有的創作者信息,有觀眾的互動信息,能夠很方便的分享。
文字和視頻等內容,存在的價值在于有人看到,也就是分享。而分享,如果還需要copy整個原始數據,是很落后的。分享應該只是一個鏈接的傳遞。
這會讓我反思,朋友圈里面上傳視頻,以后會一直用這種原始方式嗎?
所以在6月的時候,我們需要把視頻號內容分享到朋友圈來,遇到一個問題,它應該長得像一個鏈接呢,還是像一個本地視頻呢?其實是歸類,它應該歸類到文章鏈接,還是一個視頻文件。我的答案是,云端化的結構化的視頻,才是視頻,本地的視頻文件,反而是裸數據,是應該被淘汰的。所以你看到的朋友圈里的視頻號的視頻,和現在的本地視頻的展現沒什么區別。
在這里,視頻號是結構化的視頻內容的載體。我相信以后微信里面流通的視頻,越來越多的會以視頻號視頻的形式存在,而不是視頻文件的方式。
這種變化,其實在公眾號體系里體現過一次。公眾號是一個文章的載體。它讓文章因為分享而變得有價值。并且,公眾號定義了文章的展現形式,是所有的用戶在閱讀不同的文章時,能以一種相對一致的體驗來閱讀和互動。在我看來,這是對網頁時代閱讀體驗的一次大的體驗提升。
不管是文章還是視頻,他們存在的價值在于被人看到,或者說被分享。顯然,文章和視頻需要一個載體來傳播。
如果你能理解公眾號對于文章分享的價值,那么,可以用同樣的思路去理解視頻號對于視頻分享的價值。
載體的含義還體現在,我們自己不做內容,也不會去買內容。我們不關注具體的內容是什么。我們只做內容的承載和傳遞。
- 上一篇:拼多多申請拼多多支付商標 進軍支付領域引猜想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