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造車警惕“地方 PK 賽”
FF和PSAC近日宣布,雙方已就業務合并達成最終協議。合并完成后將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市場上市,股票代碼為“FFIE”。該交易預計將于今年二季度完成,完成后公司估值約為3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0億元)。
與此前FF 91遲遲無法量產、“老賴”賈躍亭債務纏身消息不同,這一次消息稱,FF背后金主包括華發集團、吉利、格力集團等。
這邊,FF剛與珠海擦出火花;那邊,被譽為“中國最牛風投”的合肥在新能源汽車賽道再次出手。1月27日,零跑汽車宣布完成43億元B輪融資,戰略投資方除國投創益、浙大九智外,還有合肥政府投資平臺參與投資。
去年以來,特斯拉以及國內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等或股價暴漲、或順利上市,新能源車行業的資本新風口似乎已經到來,這成為各地加持新能源車產業投資的原因。
然而,新能源汽車資本新風口是否就等同于新能源車行業的量產未來一帆風順?各地“造車熱”能否獲得預期回報?這些問題還需相關決策方認真思考。
新能源汽車行業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其特點就是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回報,但高風險也不可避免。
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制造周期漫長,需要資金動輒百億元甚至更多。即使如此,龐大的資金投入未必能確保成功。近年,拜騰汽車等失敗案例不勝枚舉。這一方面來自于新興產業的不確定性,無論是技術還是制造,從實驗室到生產車間再到落地上路,涉及環節眾多,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導致某個新能源車企的投資及產品化為烏有。
另一方面,部分新能源車企為趕上風口,試圖縮短研發周期,例如重金投入挖走傳統車企或互聯網企業人才,在短時間內造出量產車。這樣激進的做法有違技術研究及產品制造規律,結果要么是倉促成型的產品先天不足,要么因過度燒錢導致資金鏈斷裂。
不排除這是個別投機者急功近利,為獲取私利而不惜采取作秀乃至欺瞞方式博取投資及國家扶持。前些年,新能源車行業騙補現象引起有關部門的專項整治。
但如果某些企業和地方認為,僅僅依靠砸錢就能砸出下一個特斯拉,容易陷入產業過熱、無效投資,帶來失敗的產品、巨大的資金浪費。
FF即將“借殼上市”,就此斷言賈躍亭“咸魚翻生”為時尚早,最終還是要看FF是否能實現量產,并接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其品質、技術被大量消費者認可并買單。
與此同理,各地參與“造車”也要警惕陷入沖動決策,需要更充分的論證,對引入企業更嚴謹的調查,綜合考量企業自身技術及制造能力、當地與車企之間的資源配套程度等,才能得出更全面、更成熟的結論。
新能源汽車的車速雖快,但新能源汽車行業本身還是“慢”周期產業,這就需要地方、車企、投資者“量速而行”,不能光盯著其誘人的前景而忽視其風險,更不能為了玩概念、投機而弄虛作假。要知道,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才是最終的仲裁者,任何無視其規律的做法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 上一篇:六大航空股拉響千億虧損預警 “史上更差春運”接踵而至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