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證券:深度解析碳交易,關注四大配置方向
今年兩會,“30/60”目標被首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與五年規劃,我國未來減排壓力加大。碳交易與碳稅是國際市場采取的兩種主要的減排機制,我國也自2011年便開始探索在國內建立碳交易所。近期,在經過了3年時間的籌備之后,落戶湖北的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碳登)正在為2225家履約企業辦理開戶手續,預計全國碳交易系統將于今年6月底前啟動線上交易。全國碳交易系統的形成將給被納入減排范圍的行業、自愿減排企業及相關環保行業帶來較大變化,企業可以通過減排獲得激勵,由此將誕生不少值得關注的行業機會,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細解剖。
碳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買方通過向賣方支付一定金額從而獲得一定數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權,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1997年,《京都協議書》明確了協議簽署國的減排目標,并規定了國際碳排放權的三個交易機制:國際排放貿易、聯合履行和清潔發展機制,這三種碳交易機制就形成了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雛形。各締約國將減排目標分配至國內企業,從而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從國際市場看,主要的碳產品按市場分類可以分為:三種減排機制下的碳產品AAUs、RMUs、ERUs及CERs,歐盟碳排放權交易系統的EUAs和自愿減排市場交易的碳排放額VERs。
本文分析了歐盟與韓國的碳排放交易系統,對其發展歷程與核心機制進行分析。歐盟方面,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成立于2005年,至今共經歷三個階段,成立以來,減排范圍不斷擴大,碳排放配額的方式由免費發放逐漸向拍賣過渡,配額免費發放的機制由歷史碳排放法逐漸轉向行業基準法。歐盟有多個碳排放權交易所,交易品種包括配額EUV、CER、VER以及相關的衍生品,是當前全球最成熟的碳交易系統。韓國方面,韓國碳交易系統成立于2015年,減排行業相比歐盟更加廣泛,配額分配方法目前仍以歷史法為主,交易標的主要為配額與抵消信用CER。
我國全國性碳交易市場即將落地。我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從2011年開始,今年我國全國碳交易市場即將落地。根據我國近期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及此前的系列文件,減排范圍方面,我國目前納入減排范圍僅為電力行業,十三五提出8大行業最遲不超過2022年將會全部納入碳市場,但進度會有所差別。預計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水泥)比較先納入;造紙、航空、有色滯后一些。碳配額發放機制方面,由生態環境部統一確定碳排放總額與分配方案,省級生態環境部主管部門負責根據碳排放額總量與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分配規定年度的碳排放配額。碳配額以免費發放為主,預計采用基準線法進行分配。交易標的方面,主要以配額與CCER現貨為主。基礎設施方面,我國確定在上海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在湖北建立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中心,分別負責碳排放權的交易與登記結算。
建議關注四大方向:(1)碳交易與碳登記結算等基礎設施。(2)碳監測、協助減排。(3)出售CCERs。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風電、光伏、水電、生物質能等)、垃圾焚燒與填埋、濕垃圾沼氣處理、CCS(碳捕集與儲存)、林業碳匯以及電動汽車的充電站/充電樁運營。(4)出售碳排放配額。碳排放低于行業標準的電力公司,以及后續被納入減排范圍的行業內,單位產品碳排放較低的公司。
風險提示:全國碳交易市場活躍度不及預期。
來源:招商證券(行情600999,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