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國視角下的“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規劃的指標體系邊際瘦身、類別增多,指標體系的變動反映了政策思路的微妙變化,為進一步下沉到產業、區域、民生等領域挖掘投資機會提供了參照系。外部政治博弈升溫,我們將視野再度聚焦中國,從“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的新變化挖掘五大投資線索:
線索一:民族自信激發國貨消費熱情和文化產業繁榮。
民族自信為國產消費品和現代文化產業打開了投資空間;
利好國產消費和文教、文旅服務等現代文化產業。
線索二:首次將碳達峰、碳中和寫進五年規劃。
提出“優化能源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兩條實施路徑,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10%;
利好碳中和主題如類供給、新能源及環境保護相關行業。
線索三:產業發展的四個新導向:制造、創新、新基建以及數字產業。
保持制造業比重穩定,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超過17%,數字經濟核心產比重達到10%,在14個篇章中均提及基礎設施建設;
為紡織、計算機、半導體及機械設備等行業提供了新發展空間。
線索四:都市圈建設、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是區域與鄉村三大“新看點”。
都市圈建設將“大有可為”,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舊改、海綿城市、房地產等多方面補短板協同發力,全面推動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將進入新階段;
利好交通基礎設施、商業地產、新基建、農產品(行情000061,診股)、農業機械等相關行業。
線索五:強調三大民生任務:穩定就業、普及教育及應對人口老齡化。
新納入“城鎮調查失業率”指標,或將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
首提線上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全面提升全民素質;
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
重點關注就業、在線教育及“一老一小”相關配套設施。
- 上一篇:覆銅板漲價與需求提升共振
- 下一篇:紙價持續上漲 行業景氣度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