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或超美:慘淡的電影票房與流媒體的黃金時代
01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諸多小概率事件在這一年集中爆發。
疫情對各行各業的沖擊是全方位的,尤以對線下娛樂行業的打擊更甚。中美電影行業都受到了疫情的沖擊,整個4月~7月,中國和北美的電影票房在疫情導致的停業封鎖中,幾乎顆粒無收。
電影行業的復工進度與各國對疫情的控制程度成正比。7月20日,中國電影(行情600977,診股)行業復工,幾乎同一時間,美國幾大影院也宣布了全面復工。然而,復工后的表現可謂是大相徑庭,中國影市節節攀升,幾乎回到了去年的水平,而美國影市則有點反彈乏力。
可供對比的是,《信條》在中國上映累計票房達到4.27億(人民幣),而在北美僅獲得了3610萬美元的票房,合2.46億人民幣。
票房的背后是各國疫情的控制程度。與中國內地幾乎已經消滅新冠疫情不同,海外正迎來新冠的第二波“反撲”。近日,英國首相約翰遜稱“英國疫情正處在一個危險的轉折點”,第二輪疫情封鎖很有可能就在路上。這對于還處于恢復期的電影行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國慶檔已經開幕,這或許是一個重要的窗口期。不出意外的話,中美單月票房將進一步拉開差距,按照這種趨勢,今年中國內地票房超過美國的情形將很有可能發生。
從2009年開始,內地電影票房便開始了“超英趕美”之路,相繼超過巴西、澳大利亞、俄羅斯、法國、英國等國。2012年,更是以170億票房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北美的票倉。
前進的馬達一旦開動,似乎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2018年就有人預測,內地票房即將在2020年超過美國。當年的一季度,內地票房同比增長了39%,而美國則下降了2%。一增一減之下,幫助內地首次以31.7億美元的單季總票房超越美國。
時隔兩年之后,一語成讖。只是沒想到,是以這樣的方式完成超越。
02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9月15日,美國傳媒巨頭ViacomCBS宣布旗下的流媒體平臺CBS All Access 將在明年更名為Paramount+,并計劃創建一個全球流媒體品牌。
加上上半年上線的HBO Max 和peacock,光今年上線的流媒體平臺數量就有三家。再加上去年的disney+和APPle TV+,以及老牌的NETFlix、Hulu等平臺,美國視頻流媒體行業的賽道從未如此擁擠。
擁擠的背后,一方面體現了流媒體行業的高景氣度,另一方面也是各大傳媒集團不得不為,求生之舉。
美國幾大電影公司分別歸屬于幾個傳媒集團,比如環球影業的母公司是Comcast,派拉蒙影業的母公司是Viacom,等等。疫情之中,這些電影公司制作的影片沒有上映的渠道,只能寄希望于流媒體平臺。
參照中國的情況,疫情時期原定春節檔上映的影片《囧媽》,撤檔后改在頭條系短視頻APP中免費播出,被看做是“雙贏”之舉。當然也不是皆大歡喜,比如說影院損失了未來可能的分賬票房,所以才有了對徐崢的抵制風波。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美國,環球影業見影院復工無望后,便將旗下影片《魔發精靈2》從院線上映改為在線點播。最終,這部制作成本9000萬美元收獲了超過1億美元的點播收入,而且點播收入不需要給影院分賬,這個賬是算的過來的。
當然,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環球影業也引來了AMC和Regal兩大院線的抵制。不過,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影院相繼關門,即便后來復工也是“門可羅雀”,它們的話語權正在式微。相反,有越來越多的影片選擇了線上點播。
迪士尼旗下《花木蘭》就是例子。《花木蘭》在北美通過Disney+點播,而在中國進行公映。這部投資成本達2億美元的影片,口碑遭遇了滑鐵盧,在中國僅取得了2.6億的票房。就算在正常的年份,也大概率收不回成本。
在Disney+上,《花木蘭》的點播價格為29.99美元,7Data預計美國有877萬人點播了這部影片,這意味著2.63億美元的收入,而且這2.63億是迪士尼實打實的收入。
如果回到一年以前,你很難想象迪士尼會把一部寄予厚望的電影,繞過影院在網上首播。盡管迪士尼也宣稱《花木蘭》是“僅此一次”的嘗試,但我們有理由認為,對于嘗到了甜頭的迪士尼而言,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的區別。
疫情或將徹底改變和重塑傳統電影產業鏈,一些陳舊的規則在生存壓力下不斷被打破。
一邊是慘淡的電影票房,另一邊則是火熱的流媒體市場。對院線來說,這是最壞的時代,對流媒體平臺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